“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决战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大幅跃升。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07.5亿元,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较“十二五”末增加约630亿元,年均增长7.4%,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较“十二五”末大幅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6.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219.7亿元,年均增长9.0%。财政收入261.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72.1亿元,年均增长6.7%。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77.7亿元,贷款余额1761.3亿元,分别较 “十二五”末增加973.0亿元和86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4.4%。市场主体数达到26.1万户,累计新增12.5万户。
(二)产业结构趋优向好。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2.5:48.7:38.8调整到2020年的10.0:47.2:42.8。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0万吨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70.1%提高到2020年的78%。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十三五”年均增长8.6%,高于同期全市经济增幅1.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达34%。服务业占比提升,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达5.6%,非营利性服务业达9.5%。
二、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
(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380家,“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21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36.7%提高到2020年的56.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4.9%提高到51.8%,2020年占比居全省第2位。
(二)创新投入显著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由2015年的7.6亿元增至2020年的14.5亿元,年均增长13.8%,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3.1%提高到4.5%。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12.6亿元增至2019年的25.8亿元,年均增长23.3%,占GDP比重由1.3%提高到1.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0.76%提高到1.59%。
(三)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专利授权量和拥有量大幅增长,2020年我市共获授权专利4803件,获授权发明专利665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1倍。2020年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4.8件,是“十二五”末的5.3倍。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184.4亿元增至2019年的386.3亿元,年均增长20.3%,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10.8%提高到23.8%。
三、区域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一)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十三五”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52平方公里增至2020年的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57%左右。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825亿元。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80亿元,构建成涵盖铁路、公路、水路、航路“四路”并进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完成重大水利建设投资151亿元,城区防洪排涝标准分别提高到50年、20年一遇。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市首创首成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广德市、宁国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我市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省首位。
(二)县域经济质效提升。“十三五”以来,县域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县域GDP由2015年的701.2亿元增加到1171.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由72.2%提升至72.9%。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6.4亿元增加到110.5亿元,占全市比重稳定在65.5%左右。县域发展势头强劲,“十三五”期间GDP总量超百亿县(市)由3个增至4个,泾县GDP于2018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广德2019年撤县设市,“十三五”期间GDP实现从百亿元到300亿元跨越,年均增长达到8.0%,高于同期全市增幅。在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宁国市、广德市、泾县获得先进表彰。宁国、广德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三)乡村振兴之路走稳走实。农业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4.8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330亿元。村级集体经营收入达到50万元的经济强村占比增至16.5%。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万元增至1.9万元,列全省第4位,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3:1,低于全省比值,全省为2.44:1。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02个省、市中心村和58个升级示范村建设全面完成,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720公里,完成农村改厕3.6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
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一)生态文明建设全省领先。“十三五”以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省领先。2020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全省第2位。耕地保有面积稳定在24.86万公顷,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0.2%。单位GDP能源消费量连年降低,由2015年的0.602吨标准煤/万元降低为2019年的0.486吨标准煤/万元。宣城市创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18年成功入选“美丽山水城市”。宣州区、宁国市、绩溪县分别被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县),旌德县创成“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打造水清岸绿生态家园。林长制、河(湖)长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突出,积极按照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的要求,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工作体系,全市共设立林长2000余名,实现林长制全覆盖,全力发展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森林+民宿”。坚持生态立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派驻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000余人,坚决完成河湖“清四乱”、采砂管理、示范河湖建设、河湖保护和利用规划等重点、难点工作,确保水清岸绿。
五、改革发展成果共创共享
(一)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134元和18928元,均居全省第4位,分别比2015年增加13532元和6619元,年均增长8.1%和 9.0%。群众就业有效保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加,“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年度预期目标内。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015年的56867元增加到2019年的74719元。
(二)社会事业协同发展。截至2019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62.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148.5万人,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9.8%。公共卫生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医疗机构数和卫生人员数达到1239个和18056人,每万人口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由49人增至55人。宣城、广德、宁国均创成国家级卫生城市。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97.7%,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累计达到2万余人。中心城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累计126所,北师大宣城校区、市体育运动学校建成开学。
六、东向一体化进程纵深推进
(一)对外经贸合作提质升级。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4.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例为8.3%。实际利用外资由8亿美元增加到12.9亿美元,累计新设外资企业89户。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数保持全省前列,其中来自沪苏浙投资项目占比80%以上,2020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达1030.4亿元。货物运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公路货运量4.8亿万吨,年均增长6.7%。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004万吨,较“十二五”增长2.6倍。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1023.1万吨,首次突破1000万吨。2020年水路货运量达 1.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 566亿吨公里。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创新局面。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入列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积极主动对接,打通省际“断头路”,建成高铁线路3条,除宁国市外基本实现高铁全覆盖,已建成的杭黄高铁是构成长三角城际铁路网重要组成部分,商合杭高铁的建成实现市本级与杭州、合肥、南京、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高铁联通。芜宣机场成功试飞,我市即将全面迈入“高铁+航空”新时代。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部署要求,把“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
撰稿人:黄冯敏
核稿人:张桂芳
签发人:张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