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县域包括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宁国市,共5个县和1个县级市。2018年末,全市县域国土面积97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79%;户籍人口192.5万,常住人口182.9万,分别占全市69.03%和69.07%。“十三五”以来,全市县域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质量效益逐步提升,多数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基本情况
1.经济规模扩大。“十三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县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2个百亿元台阶,由2015年的701.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55.4亿元,占全市比重由72.2%提高到72.5%;年均增长8.6%,增幅比全市高0.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3 %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市)由2015年的1个增加到2018年的 2个,其中宁国市总量最高,为323亿元。 县域人均GDP(用户籍人口计算)由2015年的36289元提高到2018年的49505元,其中4个县超过4万元,宁国市和广德县超过5万元。
2.产业支撑能力增强。从工业看,在工业强市战略带动下,县域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5年的1079户发展到2018年的1163户,占全市78%。全部工业增加值由337.9亿元增加到449亿元,年均增长8.4%;工业化率为47%,宁国市和郎溪县工业化率超过50%。从服务业看,县域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28.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43.5亿元,年均增长10.5%;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县域GDP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2.2∶55.2∶32.6变化为2018年的10∶54∶36,一、二产占比分别下降2.2个和1.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3.4个百分点。
3. 需求动力释放。2018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为68.7%,其中县域房地产投资由2015年的111.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亿元,年均增长4.7%,增幅比全市高2.4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由60.3%提高到64.7%。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62.1亿元扩大到341.1亿元,年均增长9.2%,增幅比全市高1.9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由62%提高到65.5%。县域进出口额15.4亿美元,其中出口14.3亿美元,分别占全市83.4%和84.2%。
4.质量效益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中,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47.2%提高到2018年的6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由26.9%提高到39.5%,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7%和18.1%。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8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77%,年均增长12.2%,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10.5亿元,占全市80.2%,年均增长22.9%。
5.要素支撑强化。近年来,县域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加快集聚。县域财政收入由125.6亿元增加到159.4亿元,年均增长8.3%;财政支出由158.9亿元提高到185.9亿元,年均增长5.4%。县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2015年的733.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96亿元,年均增长14.3%;县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由540.9亿元增加到792亿元,年均增长13.6%。县域实际利用外资由6.1亿美元增加到8.3亿美元,年均增长11%,占全市比重为74.2%。县域专利申请量达5660件,占全市78.5%,年均增长10%,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县域专利授权量2370件,占全市72.5%,其中发明专利583件,占全市78.8%。
6.居民生活改善。县域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各县(市)居民收入水平由2015年的1.4万元至2.6万元之间增加到2018年的1.8万元至3.3万元之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均在4000元以上。除旌德县以外,其他县(市)均超过2万元,其中宁国市超3万元。县域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普遍提标,2018年6个县(市)城市低保月标准560元;5个县农村低保月标准400元,宁国市农村低保月标准560元。社会保障惠及更多民众,2018年全市参加新农合人数达221.4万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为1.81万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整体实力仍然偏弱。与省内先进县市比较,在经济总量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2018年,宁国市经济总量为安徽省县域第9位,广德、郎溪、泾县、绩溪和旌德分别居第21、第49、第53、第57和第59位,与肥西县(700亿元量级)、肥东(600亿元量级)差距明显。与江浙毗邻县市比较,存在较大差异,临安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是宁国市的1.67倍和1.84倍,长兴县是广德县的2.34倍和2.45倍,溧阳市是郎溪县的6.29倍和11.86倍。“十三五”以来,郎溪、广德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8.3%和9.3%,而溧阳和长兴增长16.4%和11.3%。
二是产业层次尚待提升。县域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产业层次低,工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厚实和稳固,服务业仍停留在传统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慢、占比较小。从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看,2018年6个县(市)中,第一产业比重有3个县超过15%,最高的泾县达16.4%;第三产业比重仅有1个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41%,最低的两个县只有31.6%和32.5%。部分县(市)一产过重、三产发展滞后现象尚未根本转变。
三是外向度水平较低。从对外经济来看,2018年,县域实现进出口总额154486万美元,与2015年相比总量减少1268万美元,占全市比重回落0.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为10.7%(进出口总额相当于GDP比重);利用外资占全市的比重74.2%,回落2.4个百分点。外向型经济是县域的“短板”,经济发展的外度不高,招大引强虽有了破题,但支撑拉动作用还不明显,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不足仍是制约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是县域发展不平衡。从人均水平的差异看,2018年,人均GDP最高的宁国市与最低的旌德县相差2.92倍,与2015年的相差2.71倍相比,差距呈扩大之势;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达12536元,比县域平均水平高4258元,是最低县的2.21倍;居民收入最高的是最低县的1.76倍。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发展优势产业。各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努力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注重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与县域发展基础相适应、与县域优势相关联的差异化支柱产业。打破县域界限,建立若干个跨县域的产业分工,构建完备的产业链条,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是激发民营资本活力。优化政策、市场环境,抓好园区建设,利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G60科创走廊建设、苏皖合作示范产业园等战略平台,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是拓宽县域发展空间。创新体制机制,在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抓好资金筹集,突破用地瓶颈,进一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释放县域发展活力。
撰稿人:张桂芳
核稿人:张纯根
签发人:张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