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统计数据

不负韶华二十载  砥砺奋进谱新篇

纪录小康工程   2021年06月22日 10:15    作者:


 

2020年,是宣城撤地建市20周年。20年来,宣城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开创了宣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撤地建市以来,宣城市经济发展迈开了矫健的步伐,创造出经济总量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瞩目成就。全市生产总值分别在2004年、2010年、2016年、2019年跨越了2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1500亿元大关。

生产总值跨越发展。20年来,宣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断实现量的跨越。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仅152亿元,到2016年突破1000亿元,2019年,生产总值达到1561.3亿元,是2000年的10.3倍,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713元增长到2019年的58819元,年均增长9.5%。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9年,全市财政收入254.7亿元,是2000年的24.4倍,年均增长17.4%;财政支出352.6亿元,是2000年的30.4倍,年均增长19.5%。201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42.2亿元,是2000年末的20.7倍,年均增长16.8%;贷款余额1504.4亿元,是2000年末的17.4倍,年均增长15.0%。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20年来,宣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宣城市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发展主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实现新突破。2000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5.2:34.2:40.6。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产比重逐年提高,到2014年,二产占比达到历史最高,三次产业比例为12.9:51.4:35.7。自2015年起,随着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稳步上升,2019年,三次产业比例发展为9.6:47.3:43.1,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61.8亿元,是2000年的4.2倍,年均增长5.3%。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2019年,全市农业机耕面积达228.8千公顷,是2000年的2.1倍,机播面积89.2千公顷,是2000年的12.9倍,机械收获面积227.8千公顷,是2000年的4.1倍。

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76.5亿元,是2000年的13.7倍,年均增速达12.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400户,是2000年的5.7倍,年均增长9.3%。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52.8%,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8.5%,居全省第2位。

服务业加快发展。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73.2亿元,是2000年的10.9倍,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2019年,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1.7亿元,占比25.5%,提升5.9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85.1亿元,占比12.6%,提升8.0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90.2亿元,占比13.4%,提升1.0个百分点。

三、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加码提速

20年来,宣城市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重点领域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坚持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融合。2019年,宣城市获批同意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由2000年711.8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5.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1.1%提高到1.6%。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由2000年的9件、2件增加到2019年的1580件和54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9件、居全省第七位。

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速推进。截至2019年底,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众创空间9家。

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谱写共建共享新篇章

20年来,宣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交通等事业蓬勃发展,逐步建成了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有效的社会事业体系。

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2000年的99.9%提高到2019年的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由2000年的97.7%提高到2019年的100%。高中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由2000年的23848人增加到2019年的34167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7.7%。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撤地建市以来,宣城市增加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等两所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5%。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机构数由2000年的259个增加到2019年的1239个,其中县及县级以上医院数由23家增加到50家;床位数由6503张增加到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7636人增加到1.5万人。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改善,平均预期寿命由74.84岁提高到77.57岁。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交通条件日益改善。2015年,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宣城下辖的泾县、旌德、绩溪三县都开通了高铁。2020年7月1日,商合杭高铁宣城段正式开通运营,宣州区、郎溪、广德均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末,公路运输线路里程16014公里,是2000年的3.9倍,其中高速公路达430公里。

邮电通信日新月异。2019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51 亿元,是2000年的27.7倍,年均增长20.8%。截至2019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266.2万户,是2000年的39.4倍,宽带互联网用户达150.5万户。

五、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

近年来,宣城市大力度实施“全域开放”战略,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与上海自贸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经济圈等合作,充分发挥宣城国家战略和区域平台叠加的优势,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合作,全面拓展合作领域和层次,着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外贸发展量质齐升。2000年,进出口总额完成4388万美元, 2019年达到18.7亿美元,年均增长21.8%。其中,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3022万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7.4亿美元,年均增长23.8%。利用外资突飞猛进。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0年的1219万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2亿美元、年均增长27.3%。

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末,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52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3A级景区22个。先后获得“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扬子鳄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十大优秀自驾游目的地”“2018美丽山水城市”等称号。201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83.2万人次,是2000年的19.8倍,年均增长17%;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80.1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04.7倍和140.8倍。

六、聚力民生福祉提升,加快全面小康步伐 

20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用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2019年,全市共有62.7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2000年的5.5倍,年均增长9.4%。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5万人,是2000年的3.7倍,年均增长7.1%。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升,平均工资水平持续增长。2019年,全市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5万元,是2000年的10.5倍,年均增长13.6%。

人民生活迈向小康。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日益优越。2019年,全市城乡储蓄年末余额1139.2亿元,是2000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7.8倍和7.7倍,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5.5倍和15.6倍,年均分别增长9.0%和11.7%。

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宣城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宣城样本”,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安徽省生态市等称号。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由2005年的1.41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19年的0.486吨标准煤/万元。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19年末,森林面积达708.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46%,空气优良率超90%,空气环境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0年的31.9%提高到2019年的91.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00年的39.3%提高到2019年的81.0%。

20载风雨兼程,20载奋力拼搏,撤地建市后的二十年,是宣城跨越发展的二十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再谱新篇,宣城将砥砺前行,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为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宣城贡献!

                           撰稿人:何  英

                           核稿人:蒋昌东

                           签发人:蒋昌东


标签:
  • 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