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数千年来影响中国社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中共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还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乡村振兴”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仁里村来看,自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起,近二十年来,立足村情实际,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文化立村、生态兴村、旅游强村”的发展目标,按照“修缮古民居,保护古村落、发展乡村游、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五百工程示范村建设中,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仁里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东南部,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北纬29°57’,动东经118°20’-118°55’,海拔171米,新安江源流之一的登源河伴村而过。村下辖仁里、忠周、七塔、耿川、辛田、闾坑6个自然村,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00余亩,林地3500亩。
仁里村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烟。南北朝南梁大同5年(公元539年),工部尚书耿源进与弟耿汝进迁居登源河畔石洞山下,并以“仁乃二人”“里仁为美”取村落名为仁里。此后,仁里又迁进程、汪、周、王等30多个姓氏,形成了一个总人口近2000人的多姓氏汉族聚居区,其中,程姓人口居多,占比65%,故又名“程里”。
仁里村的共产党组织成立较早,1932年下半年,中共皖南特委在仁里村建立了绩溪仁里轿行特别支部与交通站,后因叛徒告密,绩溪仁里轿行特别支部与交通站关闭;1938年仁里人程扶信在仁里石洞山建立中共绩溪特别支部,从事地下工作,开展救亡活动;2008年,仁里村党支部改为村党总支部。当前,仁里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56名。
2.经济发展及民生保障情况
2019年,仁里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3.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0元。全村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五保户、39户低保户生活保障到位,帮扶到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 %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农村住房保险全覆盖。全村有线电视费用6.4万元全部有村级财务支出,新农合全村每人每年补贴30元,同时还为70周岁以上老人及老村干、老党员每人每年发放200元的慰问金,广大村民安居乐业,真正成为文明、健康、和谐的“仁和之地”。
3.村庄主要特色
一是古建筑林立。仁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民居、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好,祠堂、牌坊、巷道、石板路随处可见,被誉为江南建筑三绝的石、砖、木三雕文化更是独领风骚。有始建于唐朝的药公墓道;有南北朝时皇帝钦封的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百步钦街”;有绩溪县现存科举坊中最早的“世肖坊”;有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三进祠堂世忠祠;有沿登源河逆流而上经龙川、江南第一关至杭州的古徽杭驿道而形成的,并充分体现出具有浓郁的徽文化特色的贯穿全村的商贸繁荣的古街道;有以程东屏先生的“退省斋”,程本海先生的“仁德堂”,程仰垓的“忍先堂”,程石棠的“诒穀堂”等“八大户”为代表的古名居建筑群。
二是传统文化丰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仁里先民聚族而居,在漫长的农耕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演化出独具特色的传统风俗,如舞狮、打迴、花朝会、舞竹龙;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民间文学、戏曲艺术,如绩溪民歌“插秧苗”、“十绣鞋”,编辑出版的《思诚百年》、《千年仁里》和《荧光集》等村史村志。
三是历代名人辈出。仁里自古文风昌盛,故俊彦如林。年代久远的暂缺不论,仅就明清开始,就有文学家程通和清末翰林程秉钊(与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伏岭邵斑卿号称绩溪三奇士),徽商巨贾程序东、程松堂;近代名人中,有淮南铁路的建设先驱程士范,普教专家程本海;其后起者有现代出版界泰斗王子野、台湾家庭医学专家程本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亦涌现不少新人,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和“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等等。
二、发展途径
(一)夯实基础,开辟乡村建设新征程
1.编制村庄规划,定好村庄发展基调。新农村建设伊始,仁里村就结合优良的自然生态,纯朴的民风民俗,厚重的徽州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整套新农村建设体系,后又在此基础上,围绕仁里“里仁为美、诚信和谐”和“丽人之美、内外兼修”等文化内涵,两度完善规划,将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生态建设、文明创建相结合。在规划编制中始终遵循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生态环境特色;注重个性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侧重现代美,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构建整体美,按照相关要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仁里村始终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庄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2006年以来,该村先后完成内古塘公路、环村公路等道路硬化、拓宽工程,实现“村村通”目标;整治河道3公里,维修仁里桃花坝800米,新建登源河翻板闸和拦河石坝;清淤当家塘12口,整治硬化排水渠3.5公里,完成中心村自来水提升工程,将村自来水网管纳入城市供水系统,长效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新建集中墓葬区1处,为殡葬改革奠定基础,有效改变乱建坟墓陋习;结合“文化乐园”建设,建成文化广场、村史展览馆,修缮光启堂,完成主街道徽派立面改造,丰富村民生活,展示村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00平方米,改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20平方米,加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安装路灯180盏,全面完成村庄“亮化”工程。
3.优化村庄环境,提升村庄整体形象。仁里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切入点,发动党员群众大力开展以清河塘、清路障、清废弃物和清河柴垛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村集体每年投入5余万元,聘用了3名保洁员,实现了垃圾“户集、村收、镇处理”一体化处理;对全村各街道、巷道铺设了6300米的污水收集管道,对村内所有用户的生活污水实行“一口式”排污,建成了全市第一家集中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对村内相对偏远和不能纳入污水管网的农户,建设了分散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综合环保、供电、电信、有线电视部门资源,将全村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接入地下(“三线”下地);实施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村内废弃采石场及矿山进行绿化整理。目前,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绿化公共场所、道路、河道及庭院12350平方米,切实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树立了 “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文明新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强化管理,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仁里村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脉搏,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自治、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卓有成效的乡村治理实践正在给村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1.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仁里村以片组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以基层党员为旗帜,以基层党支部为堡垒,以党小组为阵地,织密小网格。同时,坚持以党建“三引领”(政治引领、作风引领、典型引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员“四式”管理为手段,以脱贫攻坚、“五清一改”等为载体,让广大党员深度参与村民自治,在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自治为基,增添活力。仁里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推广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民主自治形式,建成村民议事堂,加强民主协商制度建设,增强民主决策意识,组建村级联防队,配备了专兼职联防队员5人,完善村、组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了综治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的积极作用,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新常态,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全村无群体性事件及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3.法治护本,弘扬正气。仁里村通过镇法律顾问、矛盾纠纷调解员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引导村两委和支部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群众矛盾,既保障合理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又把社会治理引入法治轨道。同时,借助镇司法所,在村内打造法治“五个一”(一个法治宣传栏、一间农家法治书屋、一个农民法治大讲堂、一条法治巷、一座普法小站),为仁里村的村民们学法提供方便的平台和途径。2018年8月,仁里村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是对仁里村法治建设工作的肯定。
4.德治润民,共促和谐。仁里村充分挖掘传统的家风、家训,在“仁”字文化、“程”姓文化、宗祠文化、学院文化等传统文化上下功夫,让家训“出祠堂、挂厅堂、进学堂、入心堂”,让良好家风家训注入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成员,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使家风成为立身处世、持家置业和道德教育的传家法宝。广泛开展仁里好人、“最美家庭”、“星级清洁户”等评选,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促使村民互比互学互促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道德规范引领精神文明,提高村民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
(三)寻求突破,启动乡村发展新引擎
1.做大股改经济效益。仁里村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投入到农村的财政涉农项目资金和村集体申请到的财政专项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持有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按合同约定获得收益分红。成立仁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劳务分包公司,结合土地整理、闲置宅基地退出试点工作等,承包政府劳务工程,同时,以村集体名义流转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出租,获得流转利差收益。继续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与乡愁仁里文化旅游公司债务清算工作,盘点村集体固定资产,以村集体资源资产入股的方式对接绩溪县旅游投资公司获得收益。
2.打响“千年仁里”品牌。仁里村把打造“千年仁里”的品牌形象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先后修复南朝“百步钦街”、唐代“药公墓道”等古路1400米,修复马头墙2300平方米,修缮古民居12幢,全面恢复了仁里“四门八巷”的原始徽州古村落风貌。同时,自2008年起,仁里村先后引进安徽亮景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乡愁仁里文化旅游公司及绩溪县旅游投资公司,通过公司化的运作有效地将村委会主导建设、企业开发运作、村民联合经营三者结合起来,加大了景区建设、宣传促销力度。2014年,仁里村又在淘宝网首次尝试了“万人众筹,重建中国最美古村落”的项目,尝试以电商模式来推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难题的解决以及古村落旅游资源利用与发展的转型升级。最后,仁里村还注重规范“农家乐”管理,早在2010年左右,仁里村就组建了农家乐旅游合作社,对“农家乐”经营户实行证照办理、宣传促销、客人分配、服务标准、结帐收费 “五统一”。目前,全村“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10余户,村民程红霞创办的“红霞农家乐”,每年的营业额已超40万元,并多次被央视等实地参访,俨然成为仁里村的一块招牌。
3.融入“生态+”发展理念。仁里村始终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积极融入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十几年来,该村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完成登源河耿川段河道整治,封山育林几千亩,2019年候选国家森林乡村,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同时,该村还坚持立足生态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更是依托境内多利国际养老中心、五蜂园蜜蜂文化园、兰花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经济实体,大力发展康养、体验、研学、旅游相融的经济新业态,积极打造面向会苏浙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地。
三、成效与启示
仁里村取得的成绩是斐然的,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它先后荣获了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中国特色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创建无邪教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成功成为瀛洲镇的一张精致名片,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原政治局委员王兆国,省委书记李锦斌等领导同志曾来到仁里村视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分析背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班子带头作用好。仁里村两委班子团结向上、与时俱进,凝聚力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乐于奉献的队伍,他们继承和发扬了革命优良传统,村两委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准乡村建设不放松,抓紧国家政策红利,使村容村貌一年一变样。二是队伍抓得好。出现了一批双带作用强的党员干部队伍;以“农家乐”、企业经营、种养殖能手等为主的致富带头人队伍;以徽墨、民歌、书画、民俗活动等为主的文化传承队伍;以腰鼓队、老年人健身队等为主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队伍。三是村民素质较好。仁里村以“仁”为名,里仁为美,是一个文化村,村民素质普遍较好,家庭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村民普遍人心思安,人心思稳,人心思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