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课题报告

标题:乡村振兴的“山门实践”

纪录小康工程   2021年06月22日 11:05    作者:

 

山门村位于宁国市港口镇西南部,坐落于江南名山文脊峰下,面积23.07平方公里,下辖35个村民组,总人口4587人,距宁国城区15公里,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境内水源充裕,植被茂密,古树名木众多,自然条件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喀斯特溶洞风光,素有“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之称。近年来,山门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引领,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自然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现如今的山门村,美丽乡村如诗如画,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基层治理稳扎稳打,景点游客络绎不绝,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一、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山门村党总支在村级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以发展凝聚民心”的思路,探索出了一条党群共建共享的新路径,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抓手。昔日山门村的景象堪比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闭塞的地理环境导致村民“安居乐业”的思想严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农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山门村党总支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必须抓住“美丽乡村建设”这个机遇。2013年,山门村被列为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党总支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1+X+X”制度(即1名两委干部+若干名党员+若干名群众),带动全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虽然有了制度的约束,但是村民主动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不高,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缓慢。村两委干部总结出一条经验:“群众不积极,党员带头干”,还是选择先从“党员”入手,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把“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纳入党员日常考核,并对积极参与建设的优秀党员群众进行表彰,全面激发了党员创建热情,涌现出很多感人故事。党员同志不计酬劳参与义务劳动,为了村庄美化带头拆除院墙,主动上门劝说群众配合村庄建设等等。从最基础的扫干净、码整齐开始,到村庄全绿化、全改造,再到现如今走进山门村,可谓是“满村新绿入眼来”,一条绿树掩映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庄,一座座徽派风格的农民别墅相映成趣,宽阔的道路两旁点缀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各色花卉,家家户户庭院整洁干净,屋前房后被洒扫的纤尘不染,美好山门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山门村越来越美,名气越来越大,人气也随之旺了起来,但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成为山门村发展的新课题。山门村党总支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决定创建独特的山门发展方程式——“山门模式=党建引领+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特色小镇”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热潮,山门村党总支看到了新的希望,但“特色小镇”概念并不能被大多数村民所接受,甚至出现了质疑。山门村党总支书记程守华没有放弃,为此大力开展红色阵地建设,一张张图文并茂的记录让党员群众感受到了山门村的巨大变化,从而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动力和信心。同时,他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把村里的发展理念传达给村民,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又把党员大会扩大到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实地讲解、实地释疑,最终确定了“世外桃源”小镇发展思路。为了提振发展信心,村党总支打造党建文化广场,实现党建教育场所由室内向室外的延伸,于无形之中拉近了党群关系,让村民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党建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山门村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将产业发展、村级重点工作、特色小镇、群众教育引导、党员承诺、志愿奉献、帮扶群众、党风廉政等作为党员考核标准,按照日常登记、季度汇总、半年公示、年终考评的管理模式,形成党员干部群众一条心,齐抓共管的新格局。重点工作在哪里,党小组的力量就凝聚在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在哪里。

(二)产业为本。山门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推动三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一是找准发展思路。2013年,山门村抓住美好乡村建设的发展契机,根据山门村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总体规划,整合筹措资金2000万元,探索公司化模式建设经营运作,以农民参与建设为主体,村做服务,政府监督,实现“党总支+群团组织+村民议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最终成功通过省级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的验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先后完成2A级、3A级旅游景区创建。在此基础上,山门村党总支找准思路,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山门村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前期村企合作的基础上,聘请上海交大设计院专家,以桃源仙境为核心品牌,规划建设“隐”村落,先后建设四季花海、田间步道、荷花池木栈道、叠水景观、文峰寺佛教文化开发、影视文化休闲基地、农耕体验项目、百年银杏园、旅游环形道路等11个特色项目,实现“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梯次推进的格局。2018年,山门村启动“洞物世界”儿童主题乐园、银杏公园二期工程及观光道路修建、户外露营基地、大型停车场、灯光花海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特色小镇对外吸引力。

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山门村2018年将村集体经济的账面数额、集体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进行清理核查登记。成立了山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本108万元,按照人口股的方式,享有股权1427户、4598股。在村委会的工作指导下,由山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充分利用村集体资产,以推动乡村旅游为重点,以资产、资源入股的形式,按照公司化管理运营的模式进行经营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山门景区总股份2746万元,其中山门村占股15%。与此同时,对村集体所有的闲置房屋和校舍、厂房、机械设备以及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场(土)地等集体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参股、联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增加集体收入。积极规范对可利用资产的评估后对外出租给企业办厂,获得租赁费用收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山门村加速推进土地置换流转,将农民的闲置土地进行资源整合,探索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引导组建农民特色经济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农家乐、民宿等,从事苗木、花卉、采摘、传统加工业等,创立自己的品牌,达到农业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通过举办两届全省自行车赛、三届宁国市民俗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玉兰花节、千人万社游山门等各类大型活动,大力推广旅游项目,让村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探索通过农村三变,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以“经济组织+农户+投资商”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进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增值。下一步村党总支将依托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公司化运营模式,实现强村富民的村级发展战略。

三是高质量发展打造旅游乡村。2014年起,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基础,山门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将山门洞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不久后,结合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的“特色小镇”建设,山门村再次抓住契机,确定了“世外桃源”小镇发展思路。从成功创建AAA级景区,再到打造“世外桃源”小镇,山门“大景区”的发展蓝图落地生花,乡村旅游发展也不断提档升级。但在程守华看来:“所有的发展,最终都是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山门村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农村三资,激活农民三权,以“经济组织+农户+投资商”的模式,4000多山门村村民转眼间变成有产业的股民,村里的大景区则成了村民的大产业。合作社成立后,在景区的运行和维护管理方面有了更健全的制度,发展也有了更灵活的空间,群众参与和支持景区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程守华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和景区实体,做大做强我们的‘彩色农业’,实现发展升级、农民增收。”从美丽乡村,到旅游景区,山门村以自然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三变”改革为动力,实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去年6月,景区开始对外收取门票,最高峰时期一个月的门票收入达到8万元。

四是繁荣乡村旅游产业。山门村景区现有流转土地170亩,在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利用土地入股方式,通过多方招商引资发展彩色农业、特色农业。不仅让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还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将农户转化为产业工人,在景区劳作获取薪资,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渠道,助推农民致富脱贫。同时依托山门景区内现有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基础设施、节点景观投入力度,打造了“网红草”粉黛、马鞭草和洞群灯光秀吸引游客。通过举办各类赏花节等旅游活动,带动景区门票、停车场管理、观光游览车等项目收入。重点挖掘山门村洞群文化、隐士文化,将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相结合,深化景点内涵,打造特色精品,稳定客源,消减乡村旅游淡、旺季差距,保障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在现有的农家乐、农场采摘等大众化旅游项目基础上,鼓励村民参与从事原生态与本土文化相关的产业、农作以及传承工作,深入挖掘本地民俗资源。在保持项目本土性、原生态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广生态认养,增加产品销售价值。通过全天候监控农作物及家禽的喂养情况和生长状况,来保障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有机食品。与各中、小学校合作,开展亲子互动、农业知识科普等活动项目,助推营收,并且向外推广山门景区乡村旅游品牌。

(三)乡村治理。山门村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

第一,以“1311N”组织体系为重点,推进村级组织治理。一是围绕一个核心。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党两委班子。按行业和区域重新划分个党小组,推行扁平化管理,扩大党的工作在农村的覆盖面。二是完善三个自治组织。规范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会议依法履职,探索成立村级协商委员会,引导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相互分离、协调高效运行。三是健全一个监督机构。探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质询制度和对村”两委”成员、协商委员会成员和其他村务管理人员的评议制度,加强对村级重大事项、村级财务和资产管理、村”两委”效能和履职廉政情况等方面监督。四是培育一个经营主体。在完成股权量化的基础上,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将集体经济合作社有效资产、涉农资金和集体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景区生态资源旅游价值评估等入股山门景区。五是搭建N个联动平台。推进”党建带群建,党群一体化”,强化农村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探索搭建各类组织服务群众、参与共治的多元平台。

第二,以“三会”制度为重点,推进基层协商治理。一是建立民主协商制度。探索建立村级协商委员会,建成民主协商议事厅,按照“7+X”模式,即村党组织委员会代表、村民委员会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社会组织代表、乡贤代表七类固定成员和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方,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进行协商。2018年,山门村七组到镇政府集体上访,反映水泥厂矿山开采对房屋造成影响。村协商委员会开展了集体协商,形成解决方案,并牵头、督促和协调方案落实,从根源上化解了矛盾。二是建立听证制度。对涉及重大事项、重要活动、重大问题,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策前,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并召开听证会议,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如连续三年在山门村山门洞景区举办宁国市民俗旅游文化系列活动,活动时间长、交通管制、旅客数量大,对当地群众生活造成影响。为此,山门村召开专题听证会议,听取村民代表、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意见,使决策过程成为统一思想的过程,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是建立乡贤参事会制度。成立了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热心家乡建设的企业家、复退军人、经济文化能人、道德模范等组成的乡贤委员会,围绕扶贫济困、引智引资、调解纠纷、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出谋献策。五星集团董事长毛传平投资助推美好乡村建设,在东部战区服役的正师级军官回乡设立银杏书院、北京知名画家洪潮回乡设立艺术馆。

第三,以清廉乡村为载体,推进微权力治理。一是以阳光治理为核心,强化制度建设。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凡村级重大事项实行集体民主决策。围绕镇制定的村级权力清单三十七条,利用口袋本、宣传栏等晒清单方式,明确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职责权限,构建村级小微权力监督规范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管理,账务纳入镇会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物资、工程等在镇招投标中心统一采购,实现了全过程公开透明操作。二是以从严执纪为保障,构筑廉洁屏障。对危房改造、五保评议、良种补贴等民生问题,坚持公开透明、从严规范,杜绝克扣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现象出现。严格执行镇党委廉政五项制度,促使干部廉洁履行职责,形成廉政自觉。针对农村党员“日常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严格执行农村党员管理“十条红线”,实施“个人承诺、对照检查,双向评议、强化监督,审核认定、分类处置”。三是以乡风文明为根本,厚植文化土壤。开展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为主要内容的“清廉家庭”创建活动,着力营造清廉家风。活用志愿服务队、党员活动日等载体,组织开展新风新俗文艺活动和民风教育引导活动,有效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山门村被评为全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

第四,以平安乡村为载体,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山门村按照“1+1+N”模式,构建三级网络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大喇叭”全覆盖。建立专业律师包村签约农户等工作机制,每年开展普法活动不少于4次,先后开展宪法日宣传、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普法宣传。同时,每年针对普法骨干、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不少于4次。三是组建平安联盟。发动和鼓励村民自愿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加“黄色斑马线”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义务巡逻队伍,积极参加镇“海螺号”义务巡逻活动。

第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推进生态文化治理。2018年9月,山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全市首个挂牌的文明实践站。山门村以此为载体,聚力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站,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组织理论宣讲。整合各类宣讲和志愿服务资源,创新开展志愿服务、百姓宣讲、知识讲座、文化活动、节庆活动,主动走进群众、积极邀请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方式,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信得过、愿参与、用得上、真点赞。二是推进移风易俗。依托村规民约倡导树新风,依托“村民议事会”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依托“红白理事会”重拾勤俭节约之风,依托“禁赌禁毒会”肃清不良社会氛围,依托“山门好人”评选弘扬社会正气,依托“道德评议会”促和谐,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风尚。三是发展民俗文化。成立女子舞龙队、腰鼓队,连续三年举办宁国市民俗旅游文化系列活动,从舌尖上的宁国到传统手工艺人,从文化技艺到地方戏曲,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民间绝活,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已成为港口镇乃至宁国市民俗文化的品牌。三年来,仅此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旅客达15万人。

二、实施成效

(一)实现了由问题村向和谐村跨越

山门村大力实施产业升级,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高于本市平均水平。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做到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互联网“六畅通”。同时,山门村先后成立舞蹈文艺队、传统龙狮队、青年篮球队、少年宫指导队等群众性组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深入开展好婆媳、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移风易俗教育,增强村民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大力提倡婚丧事简办,总体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实现了由薄弱村向旅游强村跨越

乡村振兴的一步步推进,使全村将精力集中到谋发展上。从美好乡村建设入手,稳步推进乡村旅游,成功创建AAA级景区,着力打造“世外桃源”特色小镇。山门村以自然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三变”改革为动力,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5万元发展到2018年的50万元,2019年收入156万元。

(三)实现了由软弱涣散村向典型村跨域

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中国传统村落、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安徽省健康小镇、AAA级景区……近几年来,山门的国字号、省字号招牌比比皆是。这不仅是山门“蝶变”的体现,更是“乡村治理+历史文化+山门景区”的党建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品牌化发展的成功证明。只有建强和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才能真正将乡村振兴战略打的响、立的牢。山门村党总支以村级组织治理带动乡村治理,创新党组织设置,规范化运行,深化利益联结,激发市场力量,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持续增强,成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三、几点思考

尽管山门村在乡村振兴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刚刚起步,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自我发展的能力仍欠缺,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是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资源匮乏。为此,我们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盘活农村“四闲”资源,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实行“先筑巢、后引凤”,加大品牌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工商资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要素的破解和体制的优化,扫除了制约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激发了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机,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新的活力。

二是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我们既加快现代农业,又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既倾心打造特色区域,又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强化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既是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发展的参与者,更成为发展的受益者,形成了议发展、求发展、盼发展的浓烈氛围,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气神”。

三是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再好的思路和规划,没有落实只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一股闯劲和韧劲。确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后,始终心无旁骛抓发展,聚焦项目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行月工作计划、月工作督查和月工作调度机制。每月召开调度会议,排出每月重点工作节点任务,每月底实地督促检查完成情况。正是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积小变为大变,积量变为质变,使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

 

                           

                      


标签: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