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德市卢村乡唐流村,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立足群众需求,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接连获评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宣城市文明村(社区)、宣城市第五届文明村、广德市新时代担当作为先进集体,2015年顺利通过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创建。
一、基本情况
广德市唐流村地处安徽、浙江与江苏三省交界处,座落在朗川河溪源头,山川秀美的桃花山下,生态资源优越,是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全村总面积12.26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民组,常住人口3280余人,村党委下设三个支部,党员100名。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广德县卢湖景区上游的唐流村,地处安徽、浙江与江苏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离中国美丽乡村——浙江安吉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距离江苏也只需一个小时。二是生态资源优越。唐流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拥有万亩竹海,以神树谷景点为代表的古树群、部分村组百年古树依然叶繁枝茂。三是发展潜力强劲。唐流村地处卢湖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紧邻灵山寺与灵山大峡谷、笄山竹海、太极洞等旅游景点,发展潜力强劲。
“穷不穷,桃流同”,这是以前卢村乡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中的“流”就是唐流村。2003年广德县拆乡并镇,中保村合并到唐流村,当时的中保、唐流经济条件非常差,两个村总共只有7500元的集体经济收入。2012年,唐流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从改变“脏乱差”现象入手,为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多万,逐步实现从传统落后的古旧村庄向富足怡生的美好乡村的美丽蜕变。
二、主要做法
(一)文化阵地树新风
一是唐流村新风堂。新风堂自建成以来,一直充当村民红白喜事酒席的场所,在城里办酒席一桌1500元左右,而在新风堂自备酒菜平均下来一桌不到500元,2019年一年,共在此举办了27场酒席,共计节省40万余元。在新风堂里办酒席为村民节省了一大笔开销,避免了铺张浪费,引领当地村民养成崇尚节俭的好品质,使“极简”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不仅如此,新风堂还充当起各种服务的主阵地,从理论宣讲服务、文化服务到健康体育服务,村里的老年协会成员、广场舞阿姨、想打羽毛球的村民都有了活动场地。新风堂增强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唐流村万寿堂。万寿堂始建于2019年3月,是以骨灰集中存放堂形式建设的村级公墓,截至目前,万寿堂共入驻28位亡故村民,共带有意向群众实地考察百余次,并开展了元宵节代理送灯、清明节代理祭祀的活动,初步阶段取得成效。在倡导树立文明新风的今天,万寿堂推动着乡村丧事简办、文明祭祀、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风气,形成了科学文明的时代新风尚,为广大干部群众提升文明素养提供了一片沃土。三是红色文化纪念馆。位于唐流村的桃花山是1945年2月至6月底新四军苏浙军区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天目山三次战役的战地之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经济品牌,发展红色旅游,唐流村建成红色文化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唐流村免费对外开放,各类团体在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累计接待党员群众参观达1500余人次,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积极作用,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二)榜样标杆引示范
近年来,唐流村评选出一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少年”、能人代表,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榜样引领示范,为全村村民的科学文明素养养成树立了标杆,也形成了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一是建立卢村乡好人馆。卢村乡好人馆开馆后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类团体在此参观,学习好人精神,感受榜样力量。王祖光是村里的好人代表,也是村老年协会的一员,他经常带领大家结合新形势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像婚育新风进农家的小剧目、欢庆建党九十周年的合唱等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大家营造良好氛围,引领社会风尚。二是组建村级智囊团。为鼓励村里的能力志士、乡贤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补充金点子,引入智慧之源,唐流村组建了村级智囊团,定期开展会议,讨论乡风文明如何建设、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能人戈一元作为村里的能人代表,把自家具有历史感的徽式老宅进行修缮维护,避免了大修大建,较好地保护了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少来唐流村游玩的客人都会来这里看一看、瞧一瞧,感受别样的民间文化。很多农民群众受其影响,纷纷对村里的历史遗址遗迹小心翼翼呵护,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三)志愿服务注活力
一是爱心银行。唐流村爱心银行通过实行公益积分制度,把志愿者的爱心善举以“道德资产”的形式在“爱心存折”上存储,使志愿服务有了稳定的帮扶平台,并逐步常态化。截止目前,爱心银行的志愿者达到了三百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百余次,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助人为乐风。二是志愿者队伍。唐流村立足实际,以和谐邻里、凝心聚力为服务理念,组建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等十二支志愿服务队,常规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健康体育服务等多种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数量达到两百余人,累计服务活动达几百余次,掀起了全民志愿服务热潮,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提高了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
(四)工作联合齐推进
一是党建引领。唐流村幸福院主要用于安置本村散养的无房或危房的孤寡老人,老人入住以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形成了良好氛围,目前结合好人、头雁领航示范村要求,在幸福院打造了特色党小组之家(幸福之家),采取“3+1”帮扶模式,即1名好人加1名村干部加1名党员,共同包保1名幸福院老人,形成了良好的反响,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对广大村民进行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文化熏陶。2019年11月份,唐流村建成开放式便民服务大厅,所有办公人员桌椅平铺分散在一层,不设柜台,视野开阔,老百姓办事不用踮脚,沟通无需伸脖,相对平行的视线交流无形间拉近了干群的心,撤掉了一米柜台,拉进了一丈距离,以开放式大厅为群众营造放松舒适的温馨氛围。二是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唐流村上下一心,许多脏、乱、差的卫生死角被改善为净、齐、优的美丽之地,西山边的几面大墙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被绘上图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通过墙体被解释地形象而具体,农村幸福美好的生活面貌也被很好展现,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他们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一约四会保障。唐流村的村规民约简单通俗,便于理解,从不乱扔垃圾、不乱挖竹笋,到不尖酸刻薄,每一条都在努力引导大家规范日常行为,提高科学文明素养。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皆以村民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为营造文明乡风而出谋划策,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形成“主人翁”意识,主动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截止目前,全村有7个自然村道路实行户户通,21个村民组主干道都通水泥路。近来,陆续完成了包头杨家冲道路硬化,修复了621、810台风造成的东沟、包头、唐山路段的损毁道路、主干道的损毁河堤。对本村的主干河流及塘坝进行有效的集中清淤,实现水流畅通、河道整洁,保护水源地生态。在唐流村主干道、休闲广场、公交停车场等处装配了路灯,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方便,在中心村配套建立公厕,满足群众及游客的需要。邀请专业的园林规划公司为村里设计绿化方案。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唐流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为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保障。五是集体经济推动。唐流村新风堂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在传播文化功能的同时,对外承接村民红白喜事、酒席宴会的租赁服务,租金每场1000元,2019年新风堂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左右,预计2020年可增加收入4万元左右。此外,唐流村万寿堂,在革除丧葬陋俗、倡导文明祭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发挥了其经济功能,2019年,外村骨灰入驻万寿堂使其共获得收益3000元。目前该村已和国家步道签署了合作协议,预打算把唐流村打造成广德步道大本营,在步道区位中充当第一营地,届时大本营周围的桃花山景区、西山边神树谷景点都将被启用,唐流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以乡风文明为基点,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是唐流村近年来围绕移风易俗所做的重大创新举措。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由于唐流村基础薄弱,历史有欠账,用于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致使很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进行,很多创新点子难以实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活动开展着实会受到影响。二是与新兴产业结合少。唐流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虽然已经做出了不少创新举措,但总体观看与很多新兴产业结合较少,唐流村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本可以借着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文化休闲名品村,提升文化品位,形成良好的文化示范和影响效果。但唐流村距离市中心较远,受地理区位的影响,很多产业难以发展,旅游资源也开发不足,未能形成联动的示范效应。三是后续推动力量不足。唐流村万寿堂是推动移风易俗建设的重大工程,虽初步阶段取得成效,但因为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真正做到由入土为安到堂内长眠的人还是较少,选择在万寿堂入驻的村民占亡故村民的比例还是较小,后续推动力量不足。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的软件基础,应加大对资金这一硬件基础的投入,大力实施文化基础工程,建设乡风文明、精神文明,落实创新点子,大力开展活动,释放乡村魅力,展现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力开发唐流村的生态旅游资源,发挥其生态优势,并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充分结合,利用旅游业大力宣传当地特色手工艺、民俗文化,扩充乡风文明建设的渠道,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扩大其影响力号召力,真正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产业保障。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以万寿堂为例,后续推动力量不足的原因主要还是宣传引导不够,社会新风尚还没有很好形成,从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现场观摩等方式出发,借助上级宣传部门、村老年协会的力量,引导村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的科学文明素养,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弘扬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