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然而,通过对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经营农业的小农户呈逐年下降趋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仍是少数,生产能力与合作能力弱依然没有改变;小农户年龄老年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经营市场能力弱较为明显。其核心因素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小农户理解和接受政策能力较弱。如何破解?关键强化顶层设计,培育乡村干部敢于担当精神;因需分类培训,不断提升小农户运营管理能力与农业组织化程度;实施风险防控,提升小农户适应市场能力。
关键词:安徽省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小农户 现代农业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1],对扶持小农户、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作出全面部署。2019年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政策。2019年4月11日,安徽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安徽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方案》[2],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扶持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安徽省16个地市先后制定了健全小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相关政策。2019年6月20日,宣城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印发宣城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方案的通知》(宣农工办[2019]37号),提出:按照为小农户服务、促进小农户富裕的原则,想方设法促进传统小农户改造升级,把小农户逐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由此可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引导小农户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将成为 “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一、安徽省小农户发展现状及其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存在的困境
小农户是安徽省主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全面了解安徽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情况,课题组选择有代表性的皖中合肥市、皖西的六安市、皖北的阜阳市、皖南的宣城市为样本。结合安徽省第二次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综述安徽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及其困境。
(一)小农户经营农业呈逐年下降趋势,生产能力弱依然没有改变
1.小农户经营农业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占主导地位。从小农户经营农业看: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间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间相隔10年。10间,安徽省农业经营户减少268944户,平均每年下降9.76%、年均减少26894户;宣城市、合肥市、六安市农业经营户年均分别下降8.75%、6.7%、8.74%。总体来看,农业经营户逐年减少,唯独阜阳市农业经营户不减反增加,年均增加8235户。这说明人口大市阜
表1安徽省第二次与第三次农业经营户及其普通农户情况 单位:户
地区 | 农业经营户 | 规模农业经营户 | 普通农户 | |
2006年 | 2016 | 2016 | 2016 | |
安徽省 | 11082100 | 10813156 | 126028 | 12130169 |
宣城市 | 580506 | 508094 | 8156 | 569850 |
合肥市 | 10998725 | 737269 | 15196 | 910340 |
阜阳市 | 1744817 | 1827170 | 9893 | 1982713 |
六安市 | 1152679 | 1007417 | 7519 | 1175550 |
资料来源:安徽省第二次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
阳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见表1)。从规模经营户看:安徽省2016年规模农业经营户占农业经营户1.03%,而普通小农户占98%。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规模农业经营户分别占农业经营户的1.43%、1.67%、0.5%、0.6%(见表1),可见小农户仍然占农业生产主导地位,但皖北阜阳市、皖西六安市农业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宣城、合肥分别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合肥市超出阜阳市3倍以上。小农户能否从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经营户,事关安徽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2.小农户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只是少数,生产能力弱仍未改变。从兼营农业户看:据安徽省第二、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安徽省兼营农业户10年间,年均减少7.25%;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兼营农业户10年间年均分别减少5.41%、3.14%、5.48%、7.6%。可见,从事兼营农业户在逐年减少,宣城、合肥、阜阳等三市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合肥市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43.31%,唯有六安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季节性地充当农民工。从是否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看:据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16年,安徽省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8.8%,未受过农业专业技术
表2农业兼营户、自营户是否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情况 单位:户
地区 | 兼营农业户 | 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 未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 |
2006年 | 2016年 | 2016年 | 2016年 | |
安徽省 | 385519 | 105986 | 1377235 | 14192706 |
宣城市 | 14503 | 6661 | 29502 | 516658 |
合肥市 | 10371 | 7112 | 91067 | 952339 |
阜阳市 | 72042 | 32578 | 196573 | 2274023 |
六安市 | 47365 | 11382 | 66715 | 1304878 |
资料来源:第二次与第三次安徽省全国农业普查资料
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91.2%;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分别占未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5.4%、9.56%、8.64%、5.11%(见表2)。综上所述,安徽省未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占90%以上,其中宣城、阜阳、六安等三市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户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4%、0.26%、3.69%,只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合肥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76%,科技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困扰着安徽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势必影响安徽现代农业“十四五”发展定位。
(二)小农户年龄老年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市场经营能力较弱
1.小农户年龄老年化问题突出。从小农户10间人数变化情况看: 根据安徽省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10年间净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人员583976人,年均减少5.36%;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10年间年均分别减少2.32%、3.43%、5.35%、6.24%;其中宣城、合肥比安徽省年均低3.04%、1.93%,只有六安市比全省高出0.88%(见表3)。这说明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宣城从事农业经营的人数下降幅度最低,合肥居中,只有皖西的六安市下降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小农户从业年龄结构看:安徽省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30岁以下占17.0%,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30岁以下占比分别是6.1%、8.8%、20.4%、13.8%,宣城、合肥、六安等三市分别比安徽省低10.9%、8.2%、3.2%;只有人口大市阜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4%(见表3)。这说明宣城、合肥、六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年轻人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宣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9倍,年轻人从事农业呈现断崖式下滑,大量年轻劳力外出务工。安徽省36-54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48.6%,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36-54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分别是50.9%、47.9%、45.9%、50.6%,只有宣城、六安等两市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3%、2%。这说明宣城、六安等两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主要集中在36-54岁之间(见表3)。安徽省55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总数的34.3%,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55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分别是43.0%、43.3%、33.8%、35.6%;其中宣城、合肥等两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是8.7%、9.0%(见表3)。这说明安徽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55岁以上呈逐年减少趋势,而宣城、合肥等两市在逐年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老年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综上所述,10年后,经济发达的合肥市、徽文化集中区的宣城,小农户老人经营的现状将更加突出。这些小农户因年龄老化,发展的实力缺乏,发展的能力也不行,发展的动力几乎没有。因为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构和传统的劳动技能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未来安徽省如何引导近50%老年小农户转变成现代农业经营户,任重道远。
表3按年龄分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 单位:人、%
地区 | 合计 | 35岁及以下(2016年) | 36-54岁(2016年) | 55岁及以上(2016年) | ||||
2006年 | 2016年 | 单位:人 | 单位:% | 单位:人 | 单位:% | 单位:人 | 单位:% | |
安徽省 | 33548156 | 15569941 | 2650905 | 17.0 | 7572066 | 48.6 | 5346970 | 34.3 |
宣城市 | 711589 | 546160 | 33254 | 6.1 | 277827 | 50.9 | 235079 | 43.0 |
合肥市 | 1588159 | 1043406 | 91611 | 8.8 | 499650 | 47.9 | 452145 | 43.3 |
阜阳市 | 5312735 | 2470596 | 502878 | 20.4 | 1133771 | 45.9 | 833947 | 33.8 |
六安市 | 3652405 | 1371593 | 189173 | 13.8 | 694451 | 50.6 | 487969 | 35.6 |
资料来源:第二次与第三次安徽省全国农业普查资料
2.小农户市场经营能力弱。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不是吃饱就行,而是追求绿色有机环保。安徽省紧邻沪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该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非常快,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大量融入农业生产领域,他们在资金、技术、信息、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与安徽省小农户生存和经营形成鲜明反差,相对于其沪苏浙地区,安徽省小农户与临近杭州、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大户和农业企业竞争过程中,处于更加劣势地位,特别是禽流感、非洲猪瘟和今年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家禽、家畜、渔业等农产品经营风险压力更大,小农户经营收入呈现下降趋势。面对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对农产品的需求,安徽省小农户能否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市场机遇,事关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
(三)小农户受教育程度凸显偏低,合作创新能力弱
1.小农户受教育程度呈现偏低现象。据安徽省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06年,安徽省务农人员未上学占13.16%,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务农人员未上学分别占12.71%、13.27%、16.18%、11.41%,只有阜阳市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2%。2016年,安徽省未上学占11.8%,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未上学分别占13.7%、12.1%、13.5%、11.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10年间,全省务农人员未上学下降1.36%,而宣城市未反升0.99%,合肥、阜阳、六安都下降了,其中阜阳下降最多达2.68%。这说明安徽省小农户文盲率在逐年下降。2006年,安徽省务农人员小学占32.74%,其中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务农人员小学分别占37.43%、31.15%、29.65%、37.42%,只有宣城和六安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9%、4.68%。2016年,安徽省务农人员小学占36.8%,其中宣城、合肥、阜阳、六安等四市务农人员小学分别占45.2%、41.6%、34.6%、40.5%。10年间,全省务农人员小学占比提升4.06%,而只有宣城、合肥、阜阳上升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安徽省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4.93%、8.15%、1%,其中宣城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1.51%、7.58%、0.77%;合肥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4.79%、9.66%、1.12%;阜阳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5.64%、7.05%、0.97%;六安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2.17%、8.13%、0.87%。不难看出,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合肥市无论高中,还是大专以上学历务农人员都高于全省评价水平。2016年,安徽省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5.8%、4.6%、1.0%,其中宣城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36.3%、4.0%、0.8%;合肥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0.0%、5.2%、1.0%;阜阳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7.1%、3.9%、0.9%;六安市务农人员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占43.1%、4.5%、0.8%。可以看出,10年间,安徽省务农人员初中文化程度已占主导地位,高中占比在下降,但大专以上学历在上升,总体上升幅度不大(见表4),只有合肥市增长较快。综上所述,安徽省务农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经过10年历史演变,初中文化程度仍在务农人员主导地位,其中宣城市小学文化程度占主导地位,虽然,合肥市务农人员总体文化程度上升,但高中、大专以上学历仍未超过8%。由于受文化程度低的制约,很多小农户在农业发展上力不从心。
表4按受教育程度分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 单位:人
地区 | 未上学 | 小学 | 初中 | 高中或中专 | 大专及以上 | |||||
2006年 | 2016年 | 2006年 | 2016年 | 2006年 | 2016年 | 2006年 | 2016年 | 2006年 | 2016年 | |
安徽省 | 3219641 | 1840699 | 7996686 | 5727353 | 10988556 | 7131032 | 2006727 | 717636 | 273182 | 153221 |
宣城市 | 148495 | 75031 | 437399 | 247099 | 485756 | 197985 | 89261 | 21706 | 9985 | 4339 |
合肥市 | 160688 | 126655 | 376924 | 434255 | 543610 | 417299 | 117843 | 54295 | 15204 | 10902 |
阜阳市 | 549690 | 332601 | 976905 | 855545 | 1504311 | 1164262 | 233766 | 96698 | 34729 | 21490 |
六安市 | 289330 | 151172 | 947525 | 555943 | 1070116 | 591641 | 207203 | 61307 | 25102 | 11530 |
资料来源:第二次与第三次安徽省全国农业普查资料
2.小农户合作能力弱。2016年,安徽省农户参加公司的0.8%,参加农民合作社的4.7%,参加专业协会的2.5%,参加的土地托管的2.4%,参加其他组织的2.5%[3]。其中真正由农民自发建立、农民精英领办、有持续业务并良性运行的合作组织覆盖小农户群体不够多,很难满足消费升级对食品产量和质量的新需求,更谈不上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安徽省绝大部分小农户从事最基本的种植业,且主要以附加值较低的水稻、小麦等粮食种植为主(占94%),受限于经济和技术能力,难以从事收益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和大规模养殖业,导致小农户收入低,农业风险大。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影响安徽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因素
(一)部分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1. 对“小农户”的概念存在模糊认识。在六安市调研中发现:部分乡镇干部对中央、省、市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文件精神理解不深。“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个前瞻性问题很多基层干部不知如何贯彻落实,有的党员干部对“小农户”的概念认识模糊。经营多少亩耕地才是小农户,目前,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明确鉴定。本人认为所谓小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主要自己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适当将收割、耕田等环节进行服务外包;在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上,主要目的是自给自足;在耕种田亩数量上,主要因自身或外界原因,农村耕地没有流转或流转不掉,生产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
2.部分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农业易受天气、病虫害、市场行情以及自身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影响,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光靠小农户自身能力和水平要实现从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型很难。必须地方政府有所作为,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小农户转型升级。但是,在阜阳市某县调研中发现:因农业是弱势产业,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大量税收,甚至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贴息贷款。部分乡镇干部在农业发展上,不注重农业政策宣传,无所作为,听之任之,对当前存在的“衔接不畅”问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中央惠农项目工程,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有的县(市)区农委宁愿无所事事,也不愿积极争取政策落地,2018年,安徽省3亿多涉农项目资金,50%难以落地。有的按照惯性思维,求大求全,只注重规模,对小农户反映问题久拖不决。如:宣城市泾县黄村镇某村小农户反应土地流转当事人跑路所欠租金、工钱等问题,有的农民至今没有拿到。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小农户理解和接受政策能力弱
1.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辅助手段有待改进和提高。目前,针对小农户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缺乏长期化和体系化,经常是“冷一阵、热一阵”。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小农户难以适应,农户缺乏现场实际感受。加之,很多小农户在思想上存在局限,即“小富即安、偏居一隅”的小农经济思想盛行,对现代农业发展不闻不问,他们从事农业主要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2.小农户理解和接受惠农政策能力弱。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优惠政策及补贴政策主要投向了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养大户。据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安徽省79.7%小农户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及以下水平包括文盲(见表4),老年化严重,55岁以上占34.3%(见表3),其中宣城、合肥超过40%以上。他们普遍接受新事物能力弱,获取惠农政策信息能力及政策运用能力,往往因不知道、搞不懂而难以被现行政策有效惠及,加之小农户的趋利性和保守性。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要凭经验、靠习惯,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热情不高,兴趣不大,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亟待完善
1.农业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当前,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由国元保险承保,但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产业少,安徽省只有水稻、小麦、油菜和大棚蔬菜(大棚草莓、大棚西瓜)被覆盖,水果和养殖业(能繁母猪除外)都未被覆盖,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对小农户增产提效助力不足,小农户一般不愿投保,一旦发生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小农户经营的损失难以弥补。课题组在宣城宁国市调研了解到:2019年8月8至10日,宁国市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农林作物受灾面积14658公顷,绝收3156.9公顷,这些损失一时难以弥补。
2、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发达,绝大多数经济实力较弱。当前,安徽省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1个,接受服务的730221农户,占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户的6.75%(见表1),很多小农户不愿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在合肥市某县调研中发现:引领小农户闯市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阶段,自身服务小农户的能力仍不够强,普遍存在内部运营管理不规范、主体素质不高、自身发展动力和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等短板。阜阳、亳州等皖北平原地区相对适合规模化经营,而皖南的宣城、皖西的六安等地区,主要以丘陵、山区、圩区为主,小农户地块不连片、不规则,种植品种不一致等难题,客观上限制了小农户享受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红利。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思考
农村土地是小农户维持自身最低生活需求的保障。农村土地流转实践进程表明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全过程。乡村振兴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如何把中央、省、市关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文件精神抓实,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小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提高思想站位,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强化顶层设计,培育乡村干部敢于担当精神。一要健全服务小农户的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与市场机制的完善必须适应我国农业规模经营与小农户长期并存的现状。二要加强领导。强化省、市、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相关政策落实与部门协调工作的考核,让乡村干部既要在思想上认清小农户仍将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又要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三要将乡村干部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相关政策的学习和领悟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务必促使乡村干部提高思想认识。
2.强化惠农政策扶持,进一步提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信心。一要完善财政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和财政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力度,扩大扶持规模,提高扶持资金标准。对小农户托管土地、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等给予适当补偿。二要创新普惠金融服务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针对小农户特点,创新金融产品、融资模式和担保方式,推动增加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和扩大保险覆盖面,切实提高小农户抗风险能力。持续深入推广“劝耕贷”、“税融通”、“惠农安居贷”等普惠金融特色担保品种,对符合条件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农户减少或免除反担保物,减轻小农户融资负担。三要落实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探索不低于2%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切实保障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生产设施、办公设施、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需求。四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服务小农户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小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强化县乡两级农经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加强对小农户指导和服务,促进更多年轻人懂农业、爱农业。
(二)加强实用性、时效性培训,提升小农户运营管理能力
1.因地制宜,分类培训。首先,加强乡村干部政策文件精神的培训。深化乡村干部对中办发[2019]8号文件精神、皖农工办[2019]12号通知精神、宣农工办[2019]37号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的学习,促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安徽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其次,开展村干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党支部、小农户代表等多种类型培训,务必促使小农户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山区、圩区、丘陵以及小农户自身需求,开展现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利用各种微信群、村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载体,向广大小农户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促使其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小农户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再次,健全小农户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培训体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培训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多采取现场教学、农民夜校、结对帮扶、企业家投资项目等培训模式,增强农户的亲身体验,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含金量,促进小农户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帮助小农户家庭年轻成员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加强指导管理,不断提升小农户运营管理能力。一要加强对小农户业务指导和生产经营的监管。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发展、规范、提高”的思想,引导和督促小农户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二要清理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空壳社”。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影响力。三要打造省市县联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交易平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工程,实现小农户与服务组织对接。如旌德县通过互联网+模式,在中国供销总社电商平台供销e 家及其它电商平台上线“认领一棵果树、吃上绿色健康水果”认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旌德山核桃、猕猴桃等水果销售。
(三)做到“三个结合”,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
1.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在于“三个结合”。一要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与贫困户产业脱贫相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入股、入园务工、股金分红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二要将小农户培育与乡村振兴重点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三要将小农户培育与发展乡村产业相结合。通过示范带动,培育小农户做大做强家禽、果蔬、茶叶、特种水产、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2.强化现代农业组织化政策扶持,提高小农户农业组织化程度。一要通过政策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增强小农户农业生产活动的可分性。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小农户融合起来,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到农业的分工中,让小农户专心务农,发挥小农户经营优势,增强小农户农业经营动力。二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形式,以节省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为核心,逐步解决小农户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等要素配置效率的难题。
(四)实施风险防控,提升小农户适应市场能力
1.加大科技投入,降风险。小农户在引进利用先进技术上先天不足。为此:一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投入风险基金。安徽省财政部门要把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基金纳入财政预算,16个地市也要将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基金能够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让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运用、农业病虫害研究者,无后顾之忧。二要与相关农业大学、农业研究机构等涉农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平台。发挥农业大学科技研发团队优势,开展虾蟹池塘轮养和混养实验,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家禽、家畜饲养中疾病防治、禽流感控制、类似新冠病毒疫情等研究,努力降低小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2.畅通销售渠道,控风险。一要按照现代农业品牌化要求,打造区域性农业品牌。依据各个乡镇乃至各个县市区的特点,确立主导农业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联结机制,通过向小农户提供明确的产品标准和生产路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合作社+小农户”的农工商贸一体化的区域品牌体系,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序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真正实现相互协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区域品牌利益共同体。二要大力发展电商农业,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帮助小农户谋划电商销售平台项目,搭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和农产品生产直播平台,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两种渠道,构建以线下农超对接、线上电子商务为主体的营销体系。三要加大对带动和引领小农户服务组织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带动小农户发展。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办发[2019]8号)[D].2019.02.
[2] 安徽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促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方案(皖农工办[2019]12号)[D].2019.04.11.
[3]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D].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