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夏桥
昔日夏桥,是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是当时苏区广郎宣红色政权的核心领导机构。1930年10月,广郎宣三县代表在夏桥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姚村苏维埃政府,组建姚村农民赤卫团,一场“抗租、抗税、抗丁”的革命风暴由此掀起。
今日夏桥,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美丽中心村”“宣城市文明村”“宣城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来到夏桥,是为了追寻,追寻一段红色往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91年前的夏天,这里红旗猎猎,呐喊声声。姚村农民赤卫队高举镰刀斧头,掀起一场暴动,创建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姚村苏维埃政府。
往事并不如烟。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还在当年的地方。走进旧址,聆听往事,赤卫队员的追寻,依然感天动地、可歌可泣。那是对真理的追寻,那是对理想的追寻,那是对幸福明天的追寻。
在夏桥,我们还遇见了另一种追寻。
为了让后人记住那段峥嵘岁月,记住当年赤卫队员的英雄事迹,一位老人开始长达40年的追寻。这位老人,叫做臧永元。臧永元追寻的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荣誉,更是一种对革命先辈的敬意、一种对先烈精神的礼赞。
追寻不止于昨天;今天的夏桥人,仍然在追寻的征程上继续前行。他们沿着先辈们的红色足迹,继续追寻着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未来。
我们走进苗圃、鸡舍、茶园……感知家庭农场的蓬勃兴起、新型经营主体的生机活力;在青山绿水间,我们与家庭农场主们畅谈追寻小康路的艰辛与汗水,奔向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昨天的追寻,多么澎湃;今天的追寻,多么缤纷。
追寻,为了那段红色往事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姚村暴动是郎溪红色历史上的光辉一页。1930年,共有570余人参加了姚村农民赤卫队,作为暴动的主力军,他们用鲜血书写了一段红色历史。
往事并不如烟。在郎溪,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郎溪县检察院退休干部臧永元,致力挖掘姚村的红色往事,追寻当年牺牲的赤卫队员的英雄事迹。
40多年过去,臧永元已满头白发,追寻仍未停止。老人坚信:“每一位英雄都值得铭记,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
■ 踏上追寻之路
臧永元是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成长的。
他的家乡,是郎溪唯一的山区乡姚村,这里曾孕育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姚村苏维埃政府。
时光回溯到90多年前——
“砰!砰!砰!”1930年夏,一个闷热的午后,随着几声枪响,在邵家冲造纸厂工人陈建富的带领下,几十名青壮年带着长矛、大刀、步枪,冲进茶楼、酒馆,抓捕了一批劣迹斑斑的乡绅。
轰轰烈烈的姚村暴动自此展开。很快,一支500多人参加的农民赤卫队迅速集结,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
同年10月,姚村苏维埃政府在姚村夏桥村成立。此后,农民赤卫队不断发展壮大,继续在郎溪、广德两地开展“抗租、抗税、抗丁”斗争。
由于敌人的残酷镇压,加之内部叛徒的告密,1931年8月底,陈建富、李同洲、阮大佑等赤卫队主要负责人,先后遭敌逮捕,壮烈牺牲。姚村农民暴动失败了。
这一段铁血忠魂的历史,是姚村最鲜明的红色,也是一代又一代姚村人的骄傲。
“在童年记忆里,我的母亲、村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关于姚村赤卫队员的英勇事迹。”但臧永元惊奇地发现,被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视为楷模的革命先辈们,却一直没被认定为烈士。
在姚村暴动发生的49年后,1979年4月,从部队转业回郎溪工作的臧永元,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做一名“追寻者”,追寻尘封的历史,为牺牲的姚村赤卫队员“正名”。
这一决定背后,还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家族情感。
“当年牺牲的队员中,有一人名叫熊恩才,我的母亲就是他的遗孀。”臧永元说,熊恩才牺牲后,他的妻子强忍悲痛产下遗腹子,后因生存艰难,不得不重新组建家庭,“我的三哥熊传富就是熊恩才的后代。”
对这段经历,臧永元的母亲从来没有遮掩,这个坚强的女性一直以丈夫参加赤卫队为荣。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怀着对家族的情意,臧永元踏上了追寻的漫漫长途。
■ 历时40载的坚持
这一条追寻之路,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旧人故去,注定曲折漫长。
我们在臧老的家里,翻开他历年收集整理的申报材料,泛黄的信纸,褪色的墨迹,印证着40多年的时光。
那时,臧永元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四处走访调查。他根据母亲的回忆,走遍了姚村夏桥的每一个角落,前后找到了60多名知情人,最终确认了家乡有21人参加赤卫队,在姚村暴动中牺牲。
“有一位受访者亲眼看到了赤卫队员受刑的场景,在他的描述下,敌人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但赤卫队员不畏牺牲、英勇顽强。”回想至此,臧永元难掩激动。他说,每听一次这样的故事,就更坚定了为赤卫队员们“正名”的决心。
1981年4月,臧永元将调查收集的21人的材料,上报到郎溪县民政局和郎溪县党史办。
这一年,臧永元的母亲病重不起。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老人仍记挂着申报的事。“这个好消息,她最终还是没有等到……”臧永元说,因为时间隔得太远,资料难以考证,第一次申报并没有成功。
但是,臧永元没有放弃。他继续收集线索,不断完善资料,为了告慰英魂,也为了完成母亲的夙愿。
1982年,赤卫队员遗属张清福在自家老宅的墙缝中,发现了一份当年赤卫队开会的人员画押名单。他找到臧永元,两人将这份珍贵的资料交到郎溪县党史办,相关资料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追寻的过程中,他也有不被理解的时候。有人朝他泼冷水,让他“别认死理”、“申报不成就算了”……但他从未动摇,“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必须坚持下去。”
退休之后,臧永元将全部精力放在追寻之路上。他一遍遍到档案馆、纪念馆查阅史料,联系当地新四军后人、志愿者,深挖历史细节。
2011年,又有一批赤卫队员遗属找到臧永元,商量后决定,这一次,先申报当地党史资料记载较多的8位赤卫队员:李同洲、阮大佑、阮开全、费新海、吴清福、张官成、熊恩才、陈建富。
精诚所至,金石可镂。这一次的申报终于等来了好结果。2014年5月20日,安徽省民政厅发出《关于同意追认陈建富等八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
牺牲80年后,8位革命烈士终于得到正式认可。
当臧永元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三哥时,已是古稀老人的熊传富泣不成声,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兄长泪流满面的模样,臧永元内心五味杂陈,他觉得,“告慰了三哥亲生父亲熊恩才在天之灵,了却了母亲一辈子的夙愿,但还有13位赤卫队员没能申报成功。”
之后的岁月里,臧永元又进行了两次材料整理,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2016年到2019年,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当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3次赶赴省民政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继续追寻着。
■ 追寻还在继续
回顾40多年的追寻过程,臧永元感慨万千。“当年赤卫队员为了农民打天下,不怕流血牺牲,我为他们做这点事,无怨无悔。”
他唯一担心的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剩下的13位队员是否会渐渐被人遗忘?他还在搜集相关资料,精心保存着申报材料,希望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据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解释:“申报烈士的程序非常严格,材料需要层层上报和批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知情人士相继去世,有些资料认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令人欣慰的是,从2015年起,当地相关部门担起了申报的重任,为这13位队员的认定继续努力着。“赤卫队的精神感召着我们,臧老的执着感动了我们,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追寻这段历史。”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表示。
夏桥村也积极行动起来。在臧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该村正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村党总支书记胡国燕说道:“姚村暴动的历史,是我们每一位夏桥村人的光荣与骄傲,在学党史中,我们更深地体会到,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2020年,位于夏桥村的“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修缮完毕,正式对外开放。令臧老激动的是,在展览馆内,13位赤卫队员的名字,与8位已被正名的烈士一起,位列“岁月留痕 睹物思人”展板的“英名录”上。“这说明,我这么多年的追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今天,每一个走进旧址的人,都能看到他们的名字:张传和、彭本富、阮大任、傅正楷、马国太、谈本杰、何元成、刘海、江玉成、陈家洪、王大成、姚大牛、戴四娃。
青山有幸埋忠骨。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多彩夏桥焕光彩
朝阳映茶园,炊烟罩人家,鸡鸣田舍间,扶疏绕树屋……坐落在天子湖畔的郎溪县姚村镇夏桥村,好山好水好风光。
昨天的夏桥,革命先辈为追寻真理、信仰,留下了光辉的红色历史;今天的夏桥人,踏着先辈的足迹,迈步在同心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追寻着美好生活。
夏桥村的美好生活,是从发展家庭农场起步的。郎溪的家庭农场模式是全国五种家庭农场模式之一,夏桥村的实践为这个模式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多彩夏桥,光彩照人。
■ 盛夏苗圃绿成荫
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夏桥村林业资源丰富,守着的就是一片绿水青山。
大中午,农场主刘义林正忙得不可开交。“这一单发往宁波,这一单发往湖州、这一单发往杭州……”他一边麻利地备注着手机上的订单,一边指挥挖树苗、捆扎、装车。
他是村里第一批尝试家庭农场新模式的人。
2012年,在外发展的刘义林看好苗木市场,回到村里成立了郎溪县盛夏苗木家庭农场。
最初起步,农场流转了几十亩土地,从江苏句容购买了0.8-1公分左右的小榉树22000棵、黄山栾树50000棵。
他说,刚开始自己是个门外汉,一点苗圃经都不会,特地从江苏请来老师傅,350元一套教种植。但他有想法,夏桥的山多土肥树种也丰富,适合苗木种植,“种树总是好事,哪怕不赚钱,也有利于环境。”
“刚开始,也走了不少弯路,缺技术、缺经验、缺资金,最困难的时候,把自家辛苦攒下的门面房都抵押了出去。”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渐渐地摸索出了门道,小苗长成大苗,树种丰富了,基地也扩大了。第二年,承包流转土地100亩左右,购买了桂花、紫薇各150000棵。“感谢政府扶持家庭农场的好政策,提供了100多万元专项低息贷款,渡过了难关。”村里也全力支持,80%的绿化管养都交给他负责。
他认为,做生意和种树一样,靠的是毅力和诚信。“你付出多少汗水,苗木也会同样回报。我们凭诚信打开了市场、稳定了销路。”
2014年,刘义林扩大集中流转土地,创办郎溪县翊林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基地已经扩大到了1200亩,年销售额近200万元。
他喜欢待在苗圃里,绿树成荫,生机勃勃。“这片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朴树,那片是红玉兰、三角枫,前面那一片是新品种早樱、速生红花紫薇、红叶石楠球……”前5个月,刘义林已经发出去50多万株苗木,他胸有成竹:去年营业额有300多万元,今年肯定比去年还要好。
盛夏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县级、市级家庭农场示范点,带动了附近40多位村民就业。刘义林说,农忙的时候,需要的人手会更多,一年能为村民增收1万多元。
■ 龙井山下土鸡肥
夏桥村有座龙井山。
李忠保天天就在山里,伺弄着他的3000多只土鸡。
这也是一个农民创办的小型家庭农场,规模不大,很有活力。
老李是姚村龙井山土鸡养殖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个头高大,个性爽朗,领我们进山的步子又大又快。“山里的空气好吧?我养的土鸡,就是天天呼吸这样的空气、喝山里的水、吃山里的笋。”
他也是半路出家。2016年,年过5旬的李忠保,辞去了打工的工作,决定还是回乡创业。“干什么好呢?我们夏桥有山有林,养鸡有地方有条件。”
就这样,他创办了龙井山土鸡养殖家庭农场。员工就他和聘请的一对老夫妻,一共3人。
往山里走,他领我们参观加工鸡食的车间,“这个季节,土鸡吃的是我们自己挖的笋。”将发酵过的竹笋与麦麸、玉米等无公害的食料混合加熟,是他调制的独家“营养餐”。
再往前,一路就能看到三五成群在山林里觅食的老李家的鸡,“鸡冠黑、爪子黑、翅膀黑,这是我们的特色,要卖150元一只。”老李很得意,山中散养、绿色喂养,他家的鸡结实,“炖出来的鸡汤那叫一个香!”
他说,刚开始那两年,苦于没有技术、没有客户,硬是往农场贴积蓄。“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呢?不过,我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当地农业部门提供了技术指导。扶贫工作队为他打开了“朋友圈”,“特别感谢扶贫工作队的胡华胜队长,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帮我吆喝,联系客户。”他粗略算了下,靠着扶贫工作队介绍的订单,他就卖出了30多万枚鸡蛋。
李忠保是个有心人,他觉得家庭农场养殖同样要走专业、科学的路子。从2018年开始,他自费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自家土鸡每年进行两次抽检,检测鸡肉里有无化学残留、有无激素等。“有了无公害有机的质量检测证明,土鸡和鸡蛋的销路更好了!”
现在,这个小小的家庭农场,一年出栏3000多只老母鸡、30多万枚鸡蛋,带来20多万元收入。致富不忘乡亲,他还主动向周边的村民低价提供鸡苗、免费传授养鸡技术,“把我们龙井山土鸡的品牌越做越大,大家一起奔小康。”
■ 茶园再添新风光
山里养鸡,山上有茶。
盛茂贵茶叶种植家庭农场的茶园就在山上,种着白茶、绿茶、黄金茶。
采摘下来的茶叶,送到了山下的盛峰名优茶厂里再加工。盛茂贵的儿子盛飞,穿着印有“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文化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现有承包山林面积78亩,拥有茶叶加工厂房500平方米,加工设备15台,辐射带动了全村茶叶种植20余户。
2017年,在外工作的盛飞,被父亲叫回来经营家庭农场。他脑子活,“夏桥有这么好的生态资源、这么丰富的农产品,为什么不抱团一起打品牌、闯市场呢?”
2018年,盛飞联合村里其他几家农场主,成立了宣城市龙井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村民”的生产模式,由大户规模经营,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
利用淘宝网站、微商平台、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公司将茶叶、莲子、板栗、大米、土鸡等生态农特产品,发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好东西不愁卖!”去年销售额达到70多万元。龙井山的农产品提高了知名度,家庭农场有了新销路,农民增加了新收入。
夏桥的家庭农场红红火火。村党总支书记胡国燕介绍,作为姚村镇家庭农场数量最多的村,夏桥村现有10个家庭农场,合计收入100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位村民就业,人均增加收入5000余元。
借着电商的东风,夏桥的家庭农场还在试水新路。2020年,夏桥村成立了郎溪县首家实体化运营的村级供销社——夏桥供销社,注册了“多彩夏桥”商标,农产品“打包”销售,提高附加值,一年销售额达到了60多万元。
在胡国燕的构想里,下一步要推动家庭农场“抱团取暖”,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让“多彩夏桥”品牌在市场叫得开、叫得响。
多彩夏桥,在追寻美好生活之路上,还将走得更远……
记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
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坐落在郎溪县姚村镇夏桥村,一座古旧的老屋,青瓦白墙,刻满沧桑。
走进旧址,草鞋、蓑衣、马灯、锈剑……一件件饱含沧桑的实物,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让时光回溯到91年前的夏天。
那个夏天,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宣郎广的姚村农民暴动,成立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姚村苏维埃政府。
1930年,在广德暴动和皖南红军独立团斗争日益高涨的声势下,郎溪姚村地区的造纸工人和贫苦农民也积极行动起来。
8月初,邵家冲造纸工人陈建富等前往广德与皖南红军独立团团长王金林、政委邱宏毅接上了联系。当月,一支拥有570余人的农民赤卫队就在鸦山、永丰一带组建了,他们公开树起“抗租、抗税、抗丁”的三抗大旗。8月15日,在王金林的部署下,陈建富率赤卫队攻打国民党姚村乡公所,当场击毙伪政府乡长姚木奎,首战告捷,赤卫队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三抗”斗争轰轰烈烈。
10月16日,赤卫队改编为姚村农民赤卫团,并经宣郎广苏维埃准备委员会批准,召开“成立苏维埃政府”代表大会,宣布姚村苏维埃政府成立,陈建富任政府主席,这是郎溪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当时,各村普遍建立了农会,高潮时会员发展到2000余人。
姚村地区与广德西南乡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成为广郎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0年10月,国民党调集武装力量,向广郎宣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清剿”,根据地队伍损失甚重。为适应斗争形势,1931年初王金林率领部队到郎溪鸦山整编,继续坚持游击斗争。1931年8月底,陈建富等姚村农民赤卫团主要负责人,遭敌逮捕,壮烈牺牲。
烽烟散尽,旧址依存,这间老屋已成为夏桥峥嵘岁月的见证。
夏桥村党总支书记胡国燕介绍,2020年4月下旬,苏维埃政府旧址修复工程启动,并纳入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总投资43万元。目前旧址已建成集教育、参观、培训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为宣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旧址,夏阳灿烂,光影流淌在斑驳的门墙上,91年前的那个夏天仿佛并不遥远……